第03版:文旅资讯

PDF版阅读

下一版

上一版

共工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下载

《陇上》·马刚专访|把美术创作写到民族复兴的历史上

2023-12-16 国视云新媒体中心

《陇上》·马刚专访|把美术创作写到民族复兴的历史上 2023.12

西部美术与近现代文化、新中国美术时代构建和中国美术史的发展有着极强的关联性。20世纪40年代,李丁陇、张大千、王子云、常书鸿、段文杰、韩乐然、赵望云、关山月、黎雄才、吴作人、董希文、谢稚柳、潘絜兹、黄胄、傅抱石等,一大批卓有成就的艺术大家曾在甘肃这片沃土汲取过营养。他们身体力行地走进敦煌这一世界的古代艺术宝藏中,力图从石窟艺术中汲取古代艺术的养料,使中国美术在现代性的进程中找到文脉传承的依据,真正实现了本土文化的传承、突破与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西部美术界传承先贤的艺术品格与志向,延续前辈们朴实真诚的精神,从传统中寻找民族艺术的根本认知,融入西部风土人情的纯厚与滋养,构建西部本土美学独立的造型语言体系。高校美术教育人才培养效能凸显,青年学子充实到各专业美术机构、学术团体、高校以及基层美术教育行列,创作出一批富有时代特色的美术作品,以崭新的姿态在西部画坛脱颖而出。

进入新时代,西部美术依托自身的文化本体和艺术本体,围绕丝绸之路、敦煌、黄河、长城、长征等西部独特丰厚的文化资源“走出去”,形成西部丰富的现代艺术形态。时代赋予我们新的使命,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下,以开放的意识拓展思路,美术与科技,美术与生活,美术与未来共融。结合西部的艺术空间格局,“深扎”到华夏文明的根脉中,深入到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传统源头上,把艺术创新与西部美术的发展相结合,形成与时代同频共振的西部美术新生态。

在新时代,西部美术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如何让西部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文艺创新的重要源泉,将西部美术的发展融入到国家美术形象的塑造与文化复兴的自觉中,是每一位西部艺术家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西部美术建设的重要一员,马刚始终坚持根植传统、求变求新,创作出了具有时代精神的新的艺术样貌。

我们建立艺术家收藏社群并开启《陇上·把美术创作写到民族复兴的历史上》美学公开课,是为了助力新时代中国艺术的创新性发展,增强其传播力与影响力。同时,让拥有实力的艺术藏家们汇聚一堂,促进艺术赞助方面与文化慈善事业的深入对话!

为收藏家提供独特的平台,使他们可以线上互动、或在全球领域的艺术活动中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该倡议也反映了我们雄心壮志,我们想要促进新时代中国艺术和收藏家的全球对话,想要为全球最有经验的收藏家们建立一个私人讨论区,一起共享知识和最佳实践,比如建立和管理收藏品、传承计划,以及应对信托和建立博物馆方面的信息

我们坚信,新时代需要文艺高峰,也完全能够铸就文艺高峰!

马刚 甘肃省文联副主席、甘肃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兰州财经大学教授、西北中国画研究院院长,中央美术学院贾又福工作室山水画高研班指导教师。作品入选文化部第十届、十一届全国美展,获文化部第四届全国画院展优秀奖,甘肃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甘肃省委、省政府“敦煌文艺奖”、“甘肃文艺突出贡献奖“,获“甘肃省领军人才"、甘肃省教学名师等奖励和荣誉称号,作品被中国美术馆等机构收藏。

马刚《黄河之畔的深秋》

28.5cm×21cm     2019年

马刚《黄河之畔的深秋》

28.5cm×21cm    2019年

马刚《对望》

42cm×30cm    2019年

马刚《千佛崖》

68cm×43cm    2019年

马刚《河西平山湖》

30cm×30cm   2023年

马刚《黄河枣园之一》

43cm×50cm    2023年

马刚《黄河枣园之二》

43cm×50cm    2023年

马刚《山居寒犹在》

43cm×50cm    2022年

马刚《木钵写生》

68cm×34cm   2014年

马刚《浩然天地秋》

180cm×89cm      2007年

马刚长期生活在西部黄土高原,如何以绘画的形式表现当地的风土人情,精神面貌,是他所面临的创作难点。他的故乡甘肃一带的地形地貌多是荒漠、戈壁、山丘、壑岭等少山缺水的场景,是否能用中国传统的山水画来描绘成为20世纪以来美术领域的重大课题,直到80年代以后才有所开拓,并让表现西部山水的绘画成为一大热点。马刚在艺术创作中的成长年代恰在这一时期,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马刚山水画,实际上是接续了80年代以来有关中国山水画表现西部地域的一次个体性实验。

无疑这种实验是成功的,他的山水画不管是面貌延展还是精神再现,都是这一批艺术家当中较为突出和极具影响力的个案之一。马刚山水画中的独特图示,是大自然给予他的实际感受,马刚山水画中的精神格局,是作为中华民族“精神高原”黄土高原的再延展。故乡地域非山非石的景象载体让他以这种方式去表现。因此,马刚的画面中少有层峦叠嶂的山石,更多的是在描绘黄土高原中塬和壑之间的关系,以及光秃的土塬和裸露的村庄,这些特殊元素在中国山水画的笔墨语言中进行转换,成为马刚探索和突破当代山水绘画的关键点,他深知此中奥妙,所以在创作过程中这种自发的,自然的属性让他脱引而出。近现代山水大家黄宾虹总结提出的“五笔七墨”在马刚的作品中,被巧妙地用来表现沟壑和土坡等山体结构。事实上,中国山水画最大的难点还不是用什么样的笔墨来表现对象,而是通过对象来表现平、圆、留、重、变的内在辩证关系和精神指向,以及浓、淡、泼、破、渍、焦、宿等用墨方法延伸出个体文化差异和审美意趣。

因此,马刚的智慧之处更在于,他知晓甘肃当地的自然地貌对象难以置入他的意象突围,进而巧妙地撷取了具有代表性和象征性因素,成为马刚绘画的最大特点。如此来看,最能体现马刚山水画特色的往往不是绘有高山流水的作品,而是以山丘土壑为主体的高原结构绘画。在这些绘画之中我们看到了西部人民的面孔,那种鲜活的,饱满的,顽强的、坚韧重生的众生相。也是马刚的可贵之处。无论如何,马刚在运用传统的文人笔墨表现西北高原的景象中,既做到了对笔法墨法的转换,又突出了地域山水的特征与境界,更加拓宽了西部山水画探索的道路,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启示。所以说,马刚的探索精神令人敬佩,这种始终努力保持持久的精进状态及山水画再生性探索延伸是需要我们研究的,尤其是他似乎有意控制使这种精进保持着余地和空间,甚至保持一定的警惕,这种理性的判断和自醒,在我们个人史的艺术进程中极为重要,也是组成我们艺术史的重要部分。

——文/尚辉

《西部高原的笔墨重塑和精神延展》

Copyright © 承印人、出版人:共工日报社有限公司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