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综合商讯

PDF版阅读

上一版

共工新闻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下载

回顾“路虎女”事件:如今的官方通报为何难以服众、难得民心?

2024-09-03

近日,“路虎女司机逆行打人事件”引众怒。但在官方公布事件处理结果后,该话题仍旧持续发酵。部分网友认为,公安机关的处理结果和司机目若无法的蛮横行为不符是因司机具有公职身份这一“保护伞”。尽管记者已经调查证实该司机并非网传的崂山区城市运行服务中心副主任和王哥庄街道青山社区副书记,官方也在9月1日辟谣该司机是“在家中拘留”,但网友依旧对司机身份存疑,甚至怀疑公安机关包庇该司机。回顾2023年的“胡鑫宇”事件,再至近日的路虎女司机逆行打人事件,在流量加持谣言传播的时代,似乎官方通报越来越难以服众、难得民心。这究竟是为何?

图:官方通报(来源:央广网)

一方面,官方“敷衍”民众已成为民众的一种思维惯性。官方通报往往急于平息舆论,未能充分回应大家质疑,因此就算及时回应也难逃“敷衍民众”之嫌。近年来,在多起社会负面舆情事件中,官方似乎均遵循“下结论式”的回应模式,却并未呈现更多调查过程与细节。如胡鑫宇失踪案件中,警方表示胡鑫宇可能是因厌学自行出走,但此推测因缺乏有力证据而受到受害者家属与网友质疑;在“鼠头鸭脖”事件中,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南昌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称反复对比确认异物为鸭脖而非鼠头,但“反复对比”的过程与细节却并未告知;在此次的路虎女司机逆行打人事件中,尽管警方第一时间公布了处理结果,但却对民众对于司机身份的质疑置之不理,后经记者调查才证实其身份……类似的通报不在少数,其通病在于着急“下结论”“给结果”,自说自话,缺乏对民众质疑的充分关注。久而久之,官方“糊弄”“敷衍”民众也成为了民众所认为的官方平息舆论的“正常操作”,难以服众。

另一方面,官方对质疑的不关注、不在意甚至回避也导致事件的真相越发“欲盖弥彰”,进而引发了更多的质疑。有网友表示:“是不是公职人员,说明一下不就没事了?越遮掩舆情越发酵……”事实上,官方的通报与辟谣不仅仅象征着事件的真实性,也象征着官方对事实的解释权和利益选择,故而官方通报未回应路虎车司机是否为公职人员,会使得民众认为官方站在了司机的一方,包庇司机,这与公共利益相违背,也与正义相违背。尽管警方包庇司机并非事实,但回避质疑却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公职人员与普通民众的冲突与对立,导致民众在感性上再次降低了对官方的信任。当事件发展、放大为公职人员与普通民众的冲突与对立事件时,民众已不在乎事情的真相如何,其质疑也发展成为普通人对社会不公的宣泄和抗争方式。可见,如此忽视与回避,实难得民心。

官方掌握着解释事实的话语权,只有将民众质疑真正回应到民众心坎里,才能服众、得民心,这“话语权”也才有用武之地啊!

作者:重庆大学 张媛媛

 

© 承印:共工新闻•共工日报副刊 国际刊号:ISSN 3006-8959